中國官方神仙體系/西周(周王朝禮制)「五祀」:司命、司中、司祿、司灶、司彭(出自《周禮》)。明清官方神祇體系(最完整的官定神系):郊祀:昊天上帝(天)、后土(地)、日月星辰。 山川:五嶽、四瀆、名山大川。 社稷、風雲雷雨神。 文廟(孔子)、武廟(關帝)、城隍、灶神等。

 一、夏商周禮制中的「官方神祇」

夏代(文獻少,主要靠後人記載)

《尚書》僅見「祭于上帝」「配祭羲和、四岳」等,推測已有「上帝」「四方」「日月星辰」等官方祭祀對象。

商代(甲骨文、青銅器銘文為證)

最高神:帝(上帝)。

天體:日、月、星辰。

自然:風雨、山川、河神(特別是黃河支流)。

祖先:王族祖先神,地位與帝並列。

👉 商王朝祭祀體系是「帝 + 自然神 + 祖先神」三位一體。

西周(周王朝禮制)

以「昊天上帝」為最高天神。

「五祀」:司命、司中、司祿、司灶、司彭(出自《周禮》)。

「五岳」「四瀆」:國家祭祀制度,地祇神化。

「日、月、星、辰、四時」:在《周禮》《周易》多次提及。

👉 周王朝建立了後來中國禮制神系的雛形。

二、戰國時期(楚、齊之外的官方/半官方神祇)

秦國

《史記·封禪書》記秦始皇「東巡齊魯,祭八神」。

秦始皇在嵩山、泰山、東海等地行封禪大禮,確立「天地山川」官方神格。

八神體系(雖不確定內容),屬官方祭典的一部分。

楚國(楚簡出土文獻)

「上下、內外鬼神」「至上神」「日、月、四時」祭祀。

東皇太一:楚祀的最高神(與太一、昊天概念相近)。

👉 楚系神祇帶有濃厚方術、巫文化特色。

三、秦漢帝國確立的「國家神系」

秦漢初期

皇帝以「天帝/昊天上帝」為至高祭祀。

秦漢均承襲「五嶽、四瀆、日月、四時、社稷」為官方祭祀。

漢武帝後

著名的「封禪泰山」,祭昊天上帝。

國家祭祀「天地、日月、星辰、山川、社稷」。

開始吸納「太一」「五帝」等方術化神靈入禮制(受陰陽五行影響)。

👉 漢代之後形成「天帝-昊天上帝/太一」為核心,輔以天地日月星辰、五嶽四瀆、社稷祖先的「國家禮制神祇系統」。

四、魏晉南北朝至隋唐

國家繼續尊崇「昊天上帝/太一」為最高神。

確立「天地、宗廟、社稷、日月、星辰、山川、風雨」等為常祭。

唐代設立「太一宮」「昊天觀」祭天帝。

五、宋元明清

繼續沿用「昊天上帝(上帝)」體系。

明清確立北京天壇祭天,皇帝親祭「昊天上帝」。

配套神系包括:

天地日月星辰

五嶽、四瀆

社稷、先農

歷代帝王、文武先師(孔子)

六、總結(除了楚簡與齊地八神,還有的官方神祇系統)

夏商周

上帝(帝、昊天)、日月星辰、山川、祖先、四時。

周禮五祀、五嶽四瀆。

戰國

各國地方神(如楚之太一),齊地八神傳說,秦封禪山川。

秦漢以降(帝國體系)

核心:昊天上帝/太一。

配套:天地、日月、星辰、四時、五嶽四瀆、社稷、祖先。

漢代吸納五帝、方術化神祇,影響後世道教。

唐宋明清

昊天上帝作最高祭祀神。

官方常祭:天地、社稷、祖先、日月星辰、五嶽四瀆、風雨、歷代帝王、孔子等。

👉 結論:

楚簡神系、齊地八神只是「戰國地方性嘗試」,真正長期穩固、全國性、官方禮制確立的神系是:

昊天上帝/太一為最高神

日月星辰、四時、五嶽四瀆、天地社稷祖先為常祭神祇

這套系統自周、秦、漢以降一路傳承至清代北京天壇,才是「中華文明官方神仙體系」的主脈。

總結

核心主神演變:

商「帝」 → 周「昊天上帝」 → 戰國地方特色(楚太一、齊八神) → 秦漢以後「昊天上帝 + 太一」 → 唐宋明清沿用。

常祭神祇的穩定組合:

日月星辰、四時(天象)

五嶽、四瀆、山川、風雨(自然)

社稷、先農、祖先(政治—農業—宗廟)

地方性與短期現象:

楚簡「太一」與「上下內外鬼神」屬楚地特色。

齊地「八神」只見於《史記》等片段記載,並未成為長期國家體系。

👉 真正「官方且長期穩固」的神系就是:昊天上帝為最高神,輔以日月星辰、四時、五嶽四瀆、社稷祖先。

https://chatgpt.com/s/t_68d3bfb2ab888191840f7b7ae7a1c081

-------

一、夏商周至戰國的神祇體系

商代神祇體系(主要見於甲骨文、金文):

上帝(帝)——至上神,掌宇宙秩序。

自然神:日、月、星、山川、風雨等。

祖先神:帝乙、帝辛等歷代先王受祀。

👉 商代特色:「帝」與「祖先」並重,祖先神是國家禮制核心。

西周、齊地八神(出《周禮》《左傳》):

八神:天神、地祇、春主、夏主、秋主、冬主、日主、月主。

《左傳》稱「周之八神」,齊亦奉行。

👉 八神是周王室國祀系統,反映天時與四時秩序。

楚簡神系(郭店楚簡、馬王堆帛書):

東皇太一(陽主)

雲中君(月主)

國殤(兵主)

山川、風伯、雨師等自然神

👉 楚系偏向「巫文化」,承襲齊八神,但更強調自然與軍事神。

二、秦漢官方神祇體系

秦代:

秦始皇封泰山、祀東嶽大帝,祭天地、山川。

繼承周祀,但更強調「皇帝—神權」。

漢代官方祀典:

漢武帝立「太一神」為至上神(《史記·封禪書》)。

祀「五帝」(東方青帝、南方赤帝、西方白帝、北方黑帝、中央黃帝)。

祭天地、日月星辰、四時、山川。

👉 特色:天帝與五方帝結合,逐漸系統化為「五德終始」理論。

三、隋唐至宋的體系

隋唐:

國家祭祀天、地、社稷、日月、星辰、山川、先賢先王。

唐高祖、唐太宗進一步制度化,分「郊祀」與「廟祀」。

宋代祀典(《宋會要》《大明會典》源流):

天、地、日、月、星辰

五嶽(東、西、南、北、中)

四瀆(長江、黃河、淮河、濟水)

社稷

👉 已接近「封神榜」式的官僚神系,逐步轉入道教化。

四、明清官方神祇體系(最完整的官定神系)

明代祀典(《大明會典》):

郊祀:昊天上帝(天)、后土(地)、日月星辰。

山川:五嶽、四瀆、名山大川。

社稷、風雲雷雨神。

文廟(孔子)、武廟(關帝)、城隍灶神等。

清代祀典(《大清會典》):

承襲明制,但增加滿族特色祭祀。

形成「天地—五嶽四瀆—日月星辰—社稷—城隍—家灶」的完整層級。

👉 清代是中國官方神仙體系最定型、最官僚化的版本。

五、總結:官方神仙體系的歷代演變

商:上帝 + 祖先神 + 自然神。

周/齊八神:天、地、四時、日月,國祀制度化。

楚神系:承八神,強調自然與軍事神。

漢:太一、五帝、天地、日月星辰,理論化。

唐宋:天、地、日月、五嶽四瀆,祭祀制度化。

明清:昊天上帝居首,次及天地、日月、山川、社稷,至孔子、關帝、城隍、灶神,構成「國家宗教化官僚體系」。

👉 簡言之,除了楚簡與齊八神外,中華文明還有 商代神祇系統、漢代太一五帝體系、唐宋郊祀系統、明清祀典體系,這些都是「官方化」的神仙體系,並最終在明清走向完整的「天上神祇如同朝廷官僚」的模式。

西周(周王朝禮制)

「司命、司中、司祿、司灶、司彭」是古代神話與道教中與民間習俗相關的詞彙,其中司命灶君(即灶神)最為普遍,主要掌管廚房飲食、監察善惡並護佑全家飲食健康與財祿。 司命也指與此神祇相關的神職,司中、司祿、司彭等則可能指代不同的職能或神祇,但其中司命、司中、司祿與司灶關係密切,多出現在中國古代的祭祀與神學觀念中。 

司命

神祇名稱:: 司命真君,即灶神,俗稱灶王、灶公、灶君爺。 

職能:: 主掌廚房飲食,監察家戶的善惡,並護佑全家的食祿、財福與健康。 

神格:: 與灶神相關,在道教中被尊為「九天司命定福東廚煙主保灶護宅真君」。 

與家神關聯:: 與地基主一同被視為掌管家運的兩大家神。 

司中 

職能:: 可能與「司命」同義,或指掌管廚房中點滴食物的細節,在祭祀中與司命灶君相對應。

司祿 

職能:: 主掌財祿,與灶神護佑的財福相應,確保全家的食祿順遂。

司灶 

職能:: 即灶神,是掌管廚房爐灶的神明。

司彭 

職能:: 職能不明確,可能是與其他司職在祭祀中出現的詞彙,或在特定信仰中有其職能。

總結

這些詞彙反映了中國古代民間對家庭的祭祀觀念,其中司命灶君最為常見,負責守護家庭的平安與財運


楚簡神系楚國也曾照搬齊地八神的設定封神,比如東皇太一是陽主、雲中君是月主、國殤為兵主等等/姜子牙與齊地八神-八神將自古而有之,或曰姜太公以來作之-天、地、人、陰、陽、 日、月、星辰神、四時主之屬/蚩尤,中國神話傳說中的部落首領,實為神農氏炎帝姜姓的部落分支首領。與黃帝交戰而聞名。蚩尤在戰爭中顯示的威力,使其成為戰爭的同義詞,尊之者以為戰神-姜朝鳳宗族|痞客邦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農曆八月初三(即9月24日)是姜子牙3164歲壽辰,桃園姜太公廟在9月20、22、24日這三天有祈安植褔三獻法會等系列活動--桃園姜太公廟

灶神實際上是「儒家文化進入民間信仰的核心樞紐」灶神雖出於民間,但其背後承載的是儒家倫理核心,成為中華文明千年來「家宅文化」的精神根基,並持續影響佛、道及新興宗教的信仰思維。 灶神文化的核心在於 家宅、飲食、道德監察,與儒學的 孝悌、修身、齊家、禮制 高度契合。 因此,即使在佛教、道教或新興宗教體系中,灶神依舊能被吸收、轉化並承擔「道德規範」與「家庭守護」的角色,體現中華文明「儒教為本」的延續性。